黨政機構改革是國家治理的大事,每五年一次的調整備受關注。黨的二十大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同意將其中涉及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內容提交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準了這個方案。那么,如何讀懂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人民論壇網記者專訪上海市創新政策評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劉幫成教授,為你解讀。
一條主線:圍繞政府效能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八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今年是第九次。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包括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統一規范管理、組建國家數據局、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完善老齡工作體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國家信訪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等十三個方面的內容。
與2018年的機構改革相比,本輪機構改革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縱向推進,統籌中央和地方,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聚焦科技、金融等領域的精細化、精準化調整。本輪改革以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推動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運行管理更加高效。不難發現,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圍繞政府效能提升而展開。
眾多亮點:通過調整優化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
科學技術部的職能調整,是本輪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將原屬于科技部的多項職能和一些下屬單位,分別劃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工信部、人社部等。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更加聚焦主責主業,主要負責指導監督科研管理專業機構的運行管理,加強對科研項目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科研成果的評估問效。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一步理順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更好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科技創新新格局的組織保障。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組織架構更加清晰、更專業化,有利于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凸顯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信心。
金融體系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廣,也是本輪機構改革的亮點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金融是實體經濟的命脈,如何以金融活水暢通經濟發展“毛細血管”,如何以高水平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都亟待突破的難題。本輪改革圍繞解決金融領域長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了更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調整。
組建國家數據局,是本輪機構改革的又一大舉措,也是亮點之一,引發了廣泛關注。當今社會,數字資源、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意義重大,必須加強對數據的管理、開發、利用。當前,數字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地方數據孤島、數據無法互聯互通等痛點。2022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本輪機構改革組建國家數據局,設置國務院行政部門,集中進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推動信息資源跨行業、跨部門互聯互通,推進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正是切中要害、精準施策之舉。
本輪機構改革亮點眾多??傮w而言,國家機構改革通過在治理體系上進行完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與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相吻合。
釋放信號:精兵簡政、落到實處
在以往的機構改革中,精簡一直是個關鍵詞。本輪機構改革明確提出,“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制主要用于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其中5%的精確化比例系首次提出,這也釋放出要以量化落到實處的強烈信號,彰顯了黨和國家堅持銳意改革、苦干實干的決心和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回編制并非“一裁了之”,而是該減的要堅決減下來,該加強的也要加強,將收回編制用于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成組織架構重建、實現機構職能調整,只是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機構改革方案的實施,從中央到地方逐級落實,需要一大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以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以敢于創新、奮勇爭先、擔當作為的拼搏精神,將改革舉措真正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成效。
(人民論壇記者常妍采訪整理)
